蚂蚁集团与京东迅速进入稳定币市场:为何巨头总是领先一步?

13 小时前
閱讀 4 分鐘
4 視圖

稳定币的崛起与市场震荡

2014年,Tether发行了全球首个稳定币USDT,当时加密货币仍然是一个小众实验。十一年后的2025年6月,京东蚂蚁集团宣布申请香港稳定币许可证,这一消息震惊了市场。这并非一时兴起——稳定币已成为现实世界资产(RWA,真实资产的代币化)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跨境贸易、资产流动性和企业级支付场景中,其价值正被市场重新定义。

B端企业的刚性需求

对于B端企业而言,稳定币的三大刚性需求逐渐显现:

  1. 跨境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传统的SWIFT跨境结算需要2-3天,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转账,费用降低超过70%;
  2. 资产流动性升级:企业链上的资金可以实时拆分和组合,以解决账期不匹配的问题;
  3. 合规基础的数字资产管理:与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成为企业进入Web3世界的“合规护照”。

政策与技术的闭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许多B端企业尚未意识到稳定币的商业潜力时,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已经根据政策演变进行了早期布局。从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发展背景来看,蚂蚁的行动与政策时间节点相呼应:这一政策-技术-生态的闭环展示了稳定币作为巨头全球金融服务战略支点的逻辑。

以蚂蚁国际为例,其三大业务——Alipay+(跨境支付)、万里汇(中小企业跨境金融)和蚂通(商户收单)与稳定币自然兼容。2024年,蚂蚁国际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流中,有3000亿美元通过区块链处理——如果其中一半迁移到其稳定币系统,将激活1500亿美元的内生交易量,相当于重新创造一个跨境支付巨头。

中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稳定币只是RWA冰山一角。如果我们剖析蚂蚁的技术架构,会发现这些投资对寻求合规发展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区块链技术的进步标志着RWA进入毫秒级可信交易时代——企业可以在链上完成批量能源交易和供应链金融等复杂操作,而稳定币将成为这些场景的“血液”。

当蚂蚁、京东和亚马逊等巨头占据高地时,中小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吗?绝对不是!RWA的核心价值在于多样化的资产类型和场景碎片化。然而,中小企业需要克服三大障碍:

专业机构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驱动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从香港金融管理局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许可证合规路径设计,到基于开源工具如DTVM的轻量级开发框架;从与银行等保管机构连接的代币化服务,到在跨境电商场景中的精准生态引流,形成覆盖许可证、技术、资本和市场的闭环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

从巨头的重部署到中小企业场景的渗透,稳定币正在从加密货币工具升级为企业级金融操作系统。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在8月生效,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持牌竞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系统性的知识赋能和资源对接,实现合规、技术与生态的三位一体,完全有机会在跨境贸易和垂直产业链金融等场景中分享红利——毕竟,数字经济的未来从来不是巨头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