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安全必须本地化以遏制亚洲的加密犯罪浪潮

14 小时前
閱讀 6 分鐘
3 視圖

亚洲加密货币市场的挑战

2025年上半年,亚洲的加密货币市场损失超过15亿美元,超出了2024年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在东南亚发生的Bybit和“猪肉屠宰”诈骗。大多数分析引擎围绕西方洗钱的典型模式构建,未能捕捉到针对每个地区量身定制的洗钱渠道,这些渠道在亚洲各地不断涌现。区块链分析公司必须建立定制的区域风险库,并与当地执法部门合作,以应对亚洲日益严重的加密货币犯罪。如果不采取措施,犯罪资金仍将能够在明目张胆中潜伏,破坏全球合规系统的完整性。

西方工具与东方漏洞

全球风险引擎通常针对北美和欧洲的混合器、洗钱机和集中式入金渠道。然而,亚洲金融地下世界使用不同的手段:在泰国的无牌场外交易(OTC)台、菲律宾的移动支付走廊,以及不触发红旗的非正式点对点交易方法,这些方法在当前的合规视角下并不显眼。

伴随这些流动,这些钱包构建了钱包集群和流动模式,绕过了传统的检测规则。收益通常被闲置或被巧妙地分层,最终流向去中心化交易所,从而让洗钱循环逃避一般合规触发。

地方问题需要地方解决方案

有效监控亚太地区的犯罪活动需要对各个司法管辖区的专业知识。这包括绘制典型战术的地图,例如通过新加坡壳公司进行的循环交易,或使用印尼电子钱包进行交易分层。分析提供商必须吸收本地发布的链上数据,并保持动态的洗钱模式,以模拟实时的洗钱创新,而不是等到为时已晚时再进行逆向工程。

建立区域风险库——标记钱包集群、已知的恶性行为者和独特的进出通道——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工具必须内置于执法引擎中,而不是在诈骗成为新闻后才附加上去。

与执法部门建立桥梁

仅靠数据无法阻止犯罪。当地监管机构通常对区块链不够了解,而私营分析公司需要法律授权才能采取行动。这就是公私合营(PPP)至关重要的地方。PPP可以正式允许安全的数据共享、联合培训和实时警报。

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取得了成效: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执法部门利用实时仪表板和分析软件在报告欺诈后的几个小时内冻结资金,而过去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这些不是假设,而是节省数百万的运营效率。

执法是信任和发展的基础

越南泰国印度等市场,零售参与加密货币的热潮正在蓬勃发展,但这种增长在缺乏执法信心的情况下显得脆弱。我们必须激励投资者留在一个诈骗猖獗的市场中。公私合作展示了保护消费者的承诺,允许共同制定规则,并支持零售和机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长期互动。

批评者指出,区域合规存在风险。不同的全球标准、链上隐私和政府过度干预都是现实问题。隐私保护设计——如短期数据保留、许可审计轨迹和执法报告的发布——可以保护用户隐私和法律责任。

地方专业知识胜出

与具备超本地合规能力的分析提供商合作的加密公司将赢得对投资亚太地区的对冲基金、银行和保管银行的委托。机构希望在区块链卫生方面获得信心,并证明供应商了解当地情况。依赖“千篇一律”合规工具的供应商面临失去交易所上市、投资者信心和区域准入的风险。

为了推动这一模式,行业联盟必须与分析供应商合作,共同制定亚太地区的合规标准。这项工作应包括雇用在地下金融活动方面的地方专家,并开发特定于司法管辖区的风险库。与监管机构建立公私合营关系同样重要;它们允许立即合作和执法权。整个亚太地区的合规架构还应通过季度影响报告提供透明度,以评估该模型在防止区域洗钱方面的有效性。

随之而来的增长依赖于信任

亚洲正处于十字路口。如果没有量身定制的风险检测和跨部门合作,它可能会沦为“西部荒野”。然而,凭借适当的基础,它可以成为构建合规、以创新为中心的加密经济的领导者。理解亚洲金融地下世界的语言,并与当地执法部门合作,是重建信任和开启下一个增长篇章的唯一途径。

本文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不应被视为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并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观点和意见。